青岛日报聚焦 青岛“向海问药”筑梦深蓝
青岛日报2021年1月25日3版
海洋药物研发进入快速发展期,研企合作、产业集聚加快成果转化
青岛“向海问药”筑梦深蓝
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前沿,近年来,海洋生物医药业日益受到重视,已成为我国最具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日前,山东省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发布会上,省海洋局局长张建东列举了7个发展成果,几乎全部指向海洋药物,其中5个成果与青岛建设“蓝色药库”相关。
建设“蓝色药库”,研发海洋药物,青岛毫无疑问是国内第一梯队。截至目前,国际公认的16个上市海洋创新药物(全新分子结构的海洋药物)中有2个(PSS、GV-971)来自中国、来自青岛。国内上市的大部分海洋药物,如甘糖酯、降糖宁散、海麒舒肝等,也都来自青岛。
向海问药,海济苍生。青岛加快谋划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的版图,正在日益清晰。
多个海洋药物正在研发中
力争每年都有临床批件诞生
海洋生物医药业,也称为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产品包括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和海洋保健营养品等,一般而言,海洋药物的科技含量最高,其附加值也最大。
2000年之前,全球上市的海洋创新药物只有5个,对于海洋药物的研发,更多关注于海洋天然产物的发现。步入21世纪,全球进入了发现海洋天然产物和开发海洋创新药物并举的新时期,海洋创新药物增加了11个,总数达到16个。
发现海洋天然产物,一般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开展。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一批国字号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海洋药物研发领域“独领风骚”。目前,这些岛城高校院所正在进行海洋前端活性物质的发现和研究工作,近几年已发现新结构海洋天然产物1000余个,占全国的1/3、全球的1/10。
当然,仅仅发现和研究海洋天然产物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进行筛选和开发。“目前,全球已发现3.5万余个海洋化合物,其中一半以上有活性,而且远比陆地上动植物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要高。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海洋药物,在抗肿瘤、抗凝血、抗病毒及抗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海洋中寻找新的药物,被认为是新世纪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新希望。”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告诉记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左一)倡导发起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
为此,他倡导发起中国“蓝色药库”计划,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单位通力合作,借助于青岛在海洋领域拥有的运行速度最快的“超算平台”,建立了“智能超算+生物实测”的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体系,不断对可能成药的分子进行优选。
据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栋华介绍,目前“蓝色药库”聚集开发计划项目池包括2个重点开发项目,其中1个正在推进临床研究,1个正在申请生产批件;5个重点项目,包括抗乙肝、抗肿瘤、抗凝等海洋候选新药,正处于系统临床前研究;10个重点培育项目,正在进行成药性评价;20余个培育项目,正在进行先导化合物研究。
如今,青岛海洋药物研发已进入快速发展期,“蓝色药库”正形成“聚集开发、梯次产出”的发展态势。“通过源源不断的药物筛选和项目池补充,根据不同成熟度进行持续不断的梯次开发,项目池候选新药正在持续熟化、孵化,预计今后每年都有望诞生新药临床批件。”张栋华说。
药企“加盟”海洋药物研发
做好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在海洋药物研发方面,青岛科研“前端”很强。对于“后端”,即海洋药物成果转化方面,青岛近年来也加大了扶持举措。例如,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中国蓝色药库开发基金”,从海洋先导化合物发现到成果产业化提供全链条投资支持。创建“山东省海洋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与“山东省海洋药物技术创新中心”,在海洋药物研发关键技术瓶颈问题突破、前沿及共性技术供给转化、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青岛蓝谷药业有限公司、黄海制药、百洋药业等岛城知名药企也都参与到海洋药物的合作研发中来,这无疑将进一步推动青岛海洋医药科研成果转化。
上一篇:【医文医话】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都在这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