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倒卖生意遇瓶颈,水滴上市后能否聚到医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商业数据派,作者|张艺
早期做流量倒卖生意,是互联网保险企业不可避免的第一阶段,但是在深度服务的第二个阶段的发展状态,才是水滴的下个天花板。
招股书未至,反对声先行,水滴公司(以下简称“水滴”)的IPO之路充斥着坎坷。
4月16日,水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招股书,计划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此次上市暂定筹资额为1亿美元,水滴最新估值达百亿美金。
但就在前一天,路透社报道称:水滴的IPO计划遭到国内监管机构的反对,因为其商业模式被认为存在风险,导致上市进程放慢。随后,水滴否认了这一说法。
从导流到变现的“众筹+互助+保险”被称为水滴“三件套”,从公益导流到商业,这种打法在商业上已经走通,同时也惹来非议。
招股书的提交暂时平息了上市不顺的舆论,但披露的数据却加剧了市场对这个公司和互联网保险行业的讨论。其中,水滴连续三年的亏损是最能引起争议的数据。招股书显示,2018、2019、2020年水滴净亏损为2.092亿元、3.215亿元和6.639亿人民币,三年亏损率分别为88%、21%和22%。调整后税息折旧及摊销前(EBITDA)亏损分别为1.4亿元、1.59亿元及2.47亿元,三年亏损率分别为58.93%、10.52%、8.17%,在不断收窄。
但是亏损的背后却仍有资本不抛弃、不放弃。水滴已完成7轮融资,累计金额超40亿元,且单轮融资金额呈递增式。
令腾讯、美团、IDG等知名资本方疯狂砸钱的原因很简单,互联网保险市场未来可期,也是通往医疗大健康的另一条入口。
据中金公司的研报显示,预计2030年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规模将接近3.3万亿元人民币,代销保险收入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是2020年的十倍。此外,细分市场已经跑出众安保险这样的上市案例,传统险企也寻求加入如泰康在线,说明趋势所在。
水滴的数据增长也佐证了市场的黄金赛道猜想,其营收从2018年的2.38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5.11亿元,增长534.6%,2020年营收进一步增至30.279亿元,增长100.4%。
成倍增长的营收,耀眼的资本关注度,大量的用户规模,却交出依然亏损的业绩,水滴的成绩为何反差如此大?未来有可能盈利吗?要弄懂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其背后所蕴藏的互联网保险发展逻辑。
流量倒卖生意提及“互联网”,总是绕不开“流量”,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中也有这样典型的烙印。因为保险中介首年保费的佣金率往往要远高于第一年后,所以拓展新客户是推动FYP(首年保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水滴的“入不敷出”的主要原因则是营销费用从2019年的10.57亿元增加101.7%至21.3亿元,其中核心原因是由于业务扩展和品牌推广,对第三方流量渠道增加营销费用9.5亿元。
数据显示,2018年,水滴公司向第三方流量渠道支付营销费用占总净营收的77.7%,2019年为69.9%,2020年为70.4%。为什么水滴的流量投入居高不下?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是水滴作为保险领域的企业,保单数量是检验“肚子里是否有货”的金标准,而且出售保单产生经纪收入也是其主要的营收来源。水滴2018年、2019年、2020年保险佣金收入占比分别为51.3%、86.6%、89.1%。主要造血能力逐渐集中在一个业务,也就是说水滴不得不“all in”。而流量用户规模足够庞大,渗透足够深才能保证客单量,这也是互联网企业做C端产品一贯的战略——圈地。
二是水滴自身业务模式的变化导致自身的流量优势削弱,非常依赖第三方流量渠道。
水滴以网络互助起家。在国内,网络互助也是互联网保险探索的重要形态之一,其成熟形态应该是国外的互助保险(如美国知名的互助型保险公司FM Global)。互助平台本质是通过分摊来赔付,可快速获得用户认可,这种引流方法一时之间引起了百度、美团、蚂蚁金服、滴滴等企业的骚动。
但因为缺乏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标准,平台非持牌经营的问题凸显,随着监管紧缩,互助平台纷纷关停。尽管已经拿到牌照,水滴互助还是在今年3月宣布关停。数据显示,2020年,其从运营互助计划中收取会员费和管理费为1.098亿元,仅占营收比重的3.6%,同比2018年占比为19.8%。
上一篇:经略海洋看新区|三年精雕,海洋科创高地掀盖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