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洋药物

经略海洋看新区|三年精雕,海洋科创高地掀盖头

青岛西海岸报/西海岸新闻网记者 李宛遥

2018年1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中科院其他12家研究机构,提出在西海岸新区古镇口核心区建设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海洋大科学中心)。如今进入建设的第三个年头,一幢幢红瓦建筑整齐有序地排列,海洋大科学中心揭开面纱,芳容初现。

近日,记者走进这片正崛起的海洋科创高地,切身感受这片土地上激荡的科创热情。

三年精雕,芳容初现

行走在春意盎然的桃林南路,时常遇到步履匆匆的行人。这里面,除了建设者,还有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身影。本次探访的“向导”方远正是入驻该中心的一名科研工作者。

探访的首站,记者来到海洋大科学中心成果展厅。点亮巨大的沙盘,整个中心的布局被清晰地勾勒出来。在拥山面海的风景间,“三横两纵”的路网搭建起了园区“骨架”,从北至南形成了科研核心区、人文共享区、海洋学院区三大空间布局。其中,科研核心区布局最为密集,分别落地建设了物理海洋与海洋地质楼、深海研究中心楼、设备研发平台等10余栋建筑。

“这些建筑今年1月份就已经完工,部分楼宇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后续我们将陆续开展园区运营工作,包括实验设备入驻、智慧园区建设等。”方远告诉记者,这片占地约240余亩的科研核心区正是海洋大科学中心的所在地,不久的将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也将整体搬迁至园区。

科研“抢跑”,成果频出

三年来,园区虽然一直在建,但以海洋大科学中心为平台开展的海洋科研工作没有放松,反而加速向前、成果频出。

近日,作为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首次构建出长牡蛎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和变异图谱,并在国际知名期刊在线发表,更新了长牡蛎基因组资源和对基因组复杂性的认知。

在深海装备成果转化方面,该中心阎军研究团队开创性研发且独有的“中科海开拓”系列深水可视化可控沉积物柱状取样系统,在南海1778米水深成功完成海试验收,获取单柱、连续、低扰动沉积物柱状样品15.83米,大幅刷新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质取样9.5米的长度记录。

海洋大科学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富超告诉记者,筹建三年来,中心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前瞻谋划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梳理13家共建单位的300多项可供转化落地的科研成果,推动了新型生物催化剂、健康绿色养殖等多项成果在企业转化;引进挪威康斯伯格和安德拉、德国CONTROS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开展海洋传感器、水下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攻关……

除此之外,随着建设步伐加快,一批聚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相继在这里集中布局,形成了以中科院海洋科学考察船队为核心平台,海洋观测网络、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海洋大数据中心为支撑平台的建设架构,水下探测设备研发平台等一批先进平台陆续建成。

协同创新,驶向深蓝

今年将是海洋大科学中心正式投用的首年,打造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在研究方向和产业布局方面,该中心凝聚了中科院海洋、生命和高技术领域优势力量,将围绕三大核心科研方向,打造海洋灾害防控技术、近海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深海装备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开发七大交叉研发集群。

海洋大科学中心探索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聚核心科学家团队、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协同攻关的“1+X+N”模式,建立研发中心和转化中心,构建创新创业共同体,实现中科院海洋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创新成果集聚,促进重大成果转移转化,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为新旧动能转换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科技供给。

上一篇:释放“蓝色”潜力 拓展海洋经济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