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
0 引言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合并鼻息肉病例也比较多见,基本继发于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出鼻涕多、鼻塞、嗅觉障碍、前额疼痛等症状,且病情具有易反复、病程长的显著特点,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学习,因此需积极入院接受治疗[1]。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由于病因复杂,病情易复发,应用单纯药物或传统手术治疗效果都不够理想,目前临床应用手术、药物和(或)免疫等综合治疗方案的案例较多,多形式结合治疗的方式疗效较佳,逐渐得到广大医者、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认可。本文将对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疗效展开探讨,特选取2015年至2016年入我院耳鼻喉科接受治疗的98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取得较好疗效。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至2016年入我院耳鼻喉科接受治疗的98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男53例,女45例,年龄为17-65岁,平均(41.)岁;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病情临床分期:I期患者42例、II期患者44例、III期病人10例、IV期病人2例。所有纳入研究者临床资料完整,且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临床不同治疗方案将病例分为联合组(50例)、对照组(48例)两个组别。两组患者病情程度、一般资料等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诊断及病例纳入标准:①临床主要症状为鼻塞、脓性鼻涕多;次症为嗅觉减退或消失,面部沉闷感,所有患者多症并存,且持续时间不低于12 w。②CT检查显示,鼻窦复合体粘膜病变,鼻内镜检查,鼻腔有息肉,中鼻道组织有水肿,充血征象。
1.2 方法。所有病人都采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鼻腔盥洗、抗感染(克林霉素)处理,同时联合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术前一周给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规格:每喷含丙酸氟替卡松50 μg,药液浓度0.05%(克/克);进口药品注册标准JX;生产企业:Glaxo Wellcome,S.A.]喷鼻,每天两次,每次1喷;术前联合组患者开始静滴抗生素预防感染,静滴结束改为克林霉素口服,每天1次,每次0.25 g,糖皮质激素药物及抗感染治疗一直持续到术后3-6个月。手术方法:根据情况酌情选择局部麻醉或全麻,患者取平卧位,治疗术式为“Messerk-linger”,在鼻内镜作用下应用筛窦钳对鼻腔息肉进行摘除,钩突切除,再根据CT扫描检查鼻窦情况,逐个开放筛窦、上颌窦、额窦(或蝶窦),去除不可逆病灶。注意术中应秉承功能性鼻窦术原则,避免损伤鼻腔正常组织,同时保留可逆性黏膜组织,术后用无菌油纱布条填塞鼻腔,48-72小时后取出。术后第5 d联合组患者开始接受鼻腔盥洗处理,盥洗10-15 d,以促进黏膜纤毛功能恢复。术后每个月入院复查一次,根据每位患者恢复情况进行对应处理措施,如痂皮清理、开放粘连、囊泡清理等,直到鼻腔手术处黏膜上皮化后方可[2]。
1.3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鼻窦炎程度评分,对鼻痒、喷嚏、流涕、鼻甲肿胀、鼻塞五方面主症分别进行严重程度评分,每项最严重评分3分,总评分0-15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
(2)术后疼痛VAS评分。
(3)观察记录并发症情况。
(4)3个月后评估总治疗效果: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鼻道无脓性分泌物,鼻内镜检查鼻组织亦恢复正常,无红肿、息肉等,3个月内无复发视为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鼻内镜检查和治疗前相比患者症状均有明显好转视为好转;治疗后改善不显著,病情依旧视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和好转率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将数据纳入SPSS 19.0分析,t检验,并以()表示;或纳入卡方中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鼻窦炎程度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鼻炎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对照组鼻炎评分治疗前分别为(13.)分、(13.)分;治疗后联合组患者降低至(4.)分,对照组(6.)分,分析结果t=6.239,P=0.000。
2.2 术后疼痛程度评分对比联合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分(t=8.823,P=0.000)。
2.3 并发症情况鼻内镜术后常见并发症有出血、感染、鼻腔粘连等,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χ2=4.288,P=0.038)。
上一篇:创新药物缓控释制剂关键技术研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