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海洋复合多功能装备产业可行性研究
1 项目背景
1.1 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海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是孕育新产业、引领新增长的重要领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向海则兴,背海则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进一步突出了海洋事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政策,启动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出台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2020 年)》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1.2 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为发展向海经济创造了优越条件
广西面向南海,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具有“一湾连七国”的区位优势,是我国西部唯一沿海沿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濒临的北部湾海域面积约12.93×104km2,海岸线长1595km,北部湾海域沿岸有铁山港、廉洲湾、钦州湾及防城湾等4 个港湾,渔业资源丰富,虾、蟹、贝类种类繁多,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有50 余种,发展向海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禀赋丰裕的资源优势。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对广西的定位,是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为广西发展海洋经济提供重大机遇。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期间努力发展海洋传统产业,重点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扶持壮大相关海洋产业,以促进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打造向海经济,成为引领自治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强大引擎。
2 项目概况
发展与广西北部湾相适应的复合多功能海洋装备产业,具备高端渔业育苗养殖、海洋牧场看护值守、水下观光、海上休闲、海洋环境观测监测、海洋风能及太阳能综合利用等复合功能,通过项目实施可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离岸养殖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及海洋休闲渔业发展,加快培养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性人才,推动广西海洋智库与海洋创新体系的建设。
3 项目意义与必要性分析
3.1 广西北部湾海水养殖转型升级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广西北部湾离岸水域潮差大、水温高、温差小、水质清洁,沿海水质符合国家海水水质Ⅱ类标准,部分达Ⅰ类标准,具有发展海水养殖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广西北部湾海岸线曲折,沿海20m 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约83.74×104公顷,其中0~5m等深线的面积约13.48×104公顷;5~10m 等深线的面积约21.33×104公顷;10~20m 等深线的面积约48.93×104公顷。目前,海水增养殖主要利用了滩涂和浅海,而离岸海域则处于几未开发或轻度开发状态[1-4],广阔的离岸水域为广西发展海水养殖提供了空间保障。规模化养殖是广西北部湾海水养殖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广西北部湾海水养殖快速发展,而长期在浅水海域和内湾进行高密度养殖已经引起了水质恶化、环境污染、鱼类品质下降、病害增多等多方面问题[5-6]。另外,广西地处亚热带,夏季自然灾害频发。2014 年超强台风“威马逊”致使广西沿海贝类养殖遭受严重损失,尤其钦州浮排吊养的大蚝,几乎全军覆没。2015 年7 月,受多日持续强降雨影响,钦州、防城港沿海养殖的扇贝及珍珠贝等贝类出现大批被洪水“淡死”现象,损失惨重,以上情况都说明近岸浅水网箱养殖很难持续发展。因此,北部湾区域迫切需要适于当地实际情况的新型离岸式复合多功能养殖装备,以有效拓展养殖海域空间,减轻环境压力,促进广西北部湾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3.2 打造向海经济,建设海洋强区,满足广西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
发展适于北部湾的具备海水养殖、水下观光、海上旅游、休闲度假、海洋观测监测、海洋风能及太阳能综合利用等复合功能的海洋装备产业,可为北部湾海域离岸养殖提供装备支持,形成高品质鱼群试养基地,提高北部湾区域海水养殖业技术水平,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第一产业发展;同时,该装备作为海洋工程产业的产品,促进了海洋工程产业的升级发展,拓宽海工产业产品覆盖面,可作为海上装备测试、中试基地,促进海洋工程装备先进制造业及海洋第二产业发展;此外,多功能复合装备作为水下观光、海上休闲、旅游度假的载体,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可作为旅游业的新增长点,促进海洋第三产业发展。
上一篇:印度尼西亚“沉船”政策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