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碧波千里 驱深海“气龙”——记中国海洋石油
20世纪80年代,众多国际知名石油公司斥巨资在中国南海钻探10余口深井,并由此断言“高温高压海洋石油气无法游离成藏”。而后,仍有一代代石油人怀揣着“南海梦”砥砺行进,不负家国重托,终将梦想照入现实。
尽管人类开采石油与天然气的活动最初由大陆开始,但从19世纪末,美国加利福尼亚海边钻出第一口海上油井之后,勘探海中“气龙”便成为世界各国的频发动作。
时代发展推进了测试作业和钻井技术的革新速度。而在我国,海洋油气工程的系列研究均起步较晚,粗略算下来也不过60余年:1957年,因渔民反映海面有油苗漂浮,南海西部的油气地质勘探逐渐开始;1966年,我国第一座钻井平台于渤海顺利建成;1967年,第一口勘探井喜喷原油……尘封多年,中国海洋油气工业的序幕缓缓拉开,中国海洋石油人自此逐风破浪,于跌宕起伏的发展中劈出一条跟随、创新、引领之路。
作为从事海洋油气钻完井研究的佼佼者,身为解决多项高温高压和深水测试作业世界性难题的团队领头人,李中用20多年的时间促成了高温高压钻井关键技术、井筒完整性技术、安全控制技术和钻完井提质增效技术四大国际级首创成果。对他和他领衔的“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团队来说,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表彰固然可喜,但最为珍贵的还是将中国海洋油气钻完井技术研究推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一个就经济产值、环保效益、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保障而言,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而李中和他的团队,也为国际高难度海洋油气工程开发、建设竖起了一支引领世界水平的标杆!
史无前例 难上加难
海洋蕴含着全球70%以上的油气资源。步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油气发现有近一半源自深海。而在中国南海,当珠江口盆地首次出现一口日产295.7立方米的高产油井,当原油从离海底2000多米的地层深处喷涌而出,它也一改往日低调,被国外专家一致视作“可能成为另一个波斯湾或北海油田”的海域。
但向前推进10年,境况却完全不同。位于欧亚、太平洋和印澳板块的交汇之地,中国南海除了目前已知的油气储量诱人,还同美国墨西哥湾、英国北海并称为全球三大海上高温高压海区。且相比其他两个区域,中国南海的温度、压力更高,勘探开采任务更为艰巨。“从地球的板块角度来讲,中国南海地处应力的集中区,地质状况极为复杂,地层最高温度接近250℃,压力系数也可能达到2.4。”李中如此说道。
最高温249℃、最高压力系数2.38,这是最新钻井资料给出的结果。并且,原国土资源部《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数据显示,中国南海高温高压区域蕴藏着近15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约占中国南海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这也间接说明了想要海中寻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有的数据是地质人员根据南海高温高压区域的地质构造、沉积特征等分析研究后预估出来的。”李中指出,“是否真的成藏,规模多大,具体在哪里,必须钻井证实。”
项目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978年3月,国家作出海洋石油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吸引了大批国际巨头公司入驻中国南海,海洋对外合作由此迅速转入实施阶段。1982年1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规定“对外合作海洋石油资源的业务,统一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全面负责”。
然而,在高温高压海域钻井,风险高、成本高、失败率更高,加之中国南海海域台风频繁,地层高含CO2,实际作业的难度可想而知。前期钻探的15口高温高压井,投入近50亿美元的财力,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全部国际企业铩羽而归,陆续撤出这片被论断为“高温高压海洋石油气无法游离成藏”的海域。
中国南海高温高压区天然气勘探由此成为行业公认的世界级难题。
靶向狙击 深耕不辍
值得一提的是,虽受制于技术,国外专家过早地给中国南海油气成藏判下死刑,但中国海洋石油人对于“南海梦”的坚持和追求并未受到影响。
“储量是石油公司发展的基础,在拥有勘探权益的区域找到尽可能多的油气,是勘探从业者的职责。不管南海高温高压区的天然气勘探有多难,我们都会努力突破。”1994年,刚刚加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的李中,应国家需求、受行业前辈感召,开启了新一轮的海上求索之路。
“经过第一轮对外合作,国内钻井装备基本实现跟进,基础研究队伍和作业队伍也随之组建起来。另外在合作期间,国内面向钻井工艺的技术、程序、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李中看来,国外企业纷纷撤出中国南海勘探权益,看似陷入了僵局,但对中国本土海洋石油人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不断琢磨、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最后发现制约勘探的最主要原因,其实还是钻井工艺。”李中指出,自1984年首次在中国南海莺琼盆地钻高温高压探井以来,一直鲜有储量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钻井技术不够先进,而高温高压的环境要求钻井装备具有较强的抗高温高压及密封性能。
上一篇:倚天观海,助力海洋发展战略 ——中国海洋卫
下一篇:探秘海洋药物的管华诗